锦州市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adminadmin 02-07 132 阅读 0 评论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旭东: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多年来对锦州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下面,由我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锦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数字锦州、智造强市建设的重大部署、重要举措、积极成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党的领导下,锦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居辽西之首。国家在锦州布局建设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锦州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六十年代曾以“大庆式新兴工业地区”著称,创造第一支半导体晶体管、第一根锦纶丝、第一台真空感应炉、第一滴人造石油等21项第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锦州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大力推进数字锦州、智造强市建设,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重点实验室24个,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3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各类创新平台居辽宁前列辽西首位。培育雏鹰瞪羚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151家,较“十二五”末增长161%;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4家;锦州神工半导体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成为辽宁目前仅有的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之一;捷通铁路等3家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上市;万得集团在德国设立欧洲研发中心;“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BF车辆转向架超低温高韧性球铁轴箱系列产品核心技术开发与国产化”“高集成化三合一动力总成系统”“200mm半导体级低缺陷硅单晶抛光片研发及产业化”3个项目获省科技重大专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三。近年来,渤海大学励建荣教授团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二等奖;中信钛业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完成的“粘性粉体流态化过程强化与放大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十三五”期间有51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建有辽宁唯一的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全市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位居全省前三,在第2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我市被国家信息中心评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强化战略规划统筹

  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振兴发展的核心位置。在习近平总书记“9.28”讲话发表两周年之际,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让创新贯穿于锦州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锦州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建设数字锦州、智造强市,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锦州智慧。在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振兴发展加快向效率变革和创新驱动转变,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提出了要求、进行了部署。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出台《“校地融合、聚焦产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工作方案》《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建设良好科技生态 支撑我市产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锦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2年)》《锦州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1.0版)》,倾心倾力培育新动能,着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

  二、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全力抓好“三篇大文章”和数字锦州建设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优势。以企业为“盟主”、契约为纽带、市场为导向构建创新联合体,组建首批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2个,全省第3。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新机制,企业出题、能者答题。开展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产业“数字化”蝶变、“智能化”升级,奋力书写“三篇大文章”。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老字号”。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成5G基站1123个;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建设,阳光能源“5G+智慧工厂”、锦州港“5G+智慧港口”等一批省级示范项目,汉拿电机、春光包装等率先实现5G应用场景;全市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到51户。“聚焦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深度开发“原字号”。坚持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全力突破碳捕捉与封存、绿色采选与深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依托莱茵动力年产2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总成项目,促进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天晟重工63MVA大型电炉、宝钛华神年产1.2万吨海绵钛生产线及年产3000吨四氯化锆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字号”。目前,光伏产业已形成从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制造等产品到光伏发电应用的完整产业链,2020年实现产值47.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8%。神工半导体大尺寸硅片项目列入省高质量发展项目库,有望列入国家窗口指导。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国家基本药物批准文号113个,在研1.1类创新药3个,奥鸿药业的核心原研产品、国家一类新药长托宁为世界首创的新型选择性抗胆碱药物。奥鸿药业、万得集团、中信钛业、阳光能源、神工半导体、捷通铁路、凯美新能源等一批新成长起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已经成为锦州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

  三、实施校地融合发展,打造高水平校地协同发展共同体

  充分发挥我市高校资源优势,市委市政府召开“锦州市校地融合发展工作大会”,与渤海大学等3所驻锦高校签署《市校战略合作协议》,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建立“校地融合、聚焦产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组织实施校地校企人才“双向挂职”,首批选派了9名高校青年博士挂职县(市)区科技特派员;召开驻锦高校创新资源发布会,组织开展“智联锦城”“智汇锦城”等系列品牌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活动。锦州市政府和中科院沈阳分院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我市科技企业与大连化物所等9家科研院所进行了成果对接,与科技创新“国家队”开启全面合作。组织企业对接中科院、大连理工、东北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研发总部、因特尔等科技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推进英冠陶瓷、神工半导体等进入华为供应体系。实施完善科技特派制度,引导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累计派驻126位科技特派员,召开50余次现场培训会,培训农民1500人次以上,引进23项农业新技术、26种农业新品种,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四、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和锦州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坚持“聚焦、联合、务实的原则”,按照以科技领军企业为“盟主”,驻锦高校为支撑,国内一流科研机构为引导的“三合一”锦州模式,统筹布局全市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首批51家科技企业牵头的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已经组建完成;锦州市新材料(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4家单位获批辽宁省新型研发机构。

  五、建立“带土移植”工作模式,引育科技人才团队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打造科技企业培育的人才支撑体系。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大力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出台《关于实施锦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锦城英才”计划暨科技人才助力产业发展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通过多种措施形成合力,全市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2人;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1个,其中,神工半导体潘连胜博士为我市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团队,2021年1月,潘连胜博士团队研发的8英寸半导体硅抛光片产品下线,有效填补国内半导体供应的行业短板。引进海外研发团队56个、外国专家215名。

  六、布局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培育新产品新业态

  围绕锦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雏鹰瞪羚企业为重点,主动谋划、布局和储备200个科技研发项目。重点引导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力突破制约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2020年共有27项科技研发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其中“中国标准动车组CR400BF车辆转向架超低温高韧性球铁轴箱系列产品核心技术开发与国产化”等3个科技研发项目获省科技重大专项,每个项目1000万元科技资金支持。会同高新区首次争取“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项目,获资金支持5000万元。科研资金的投入,有效推动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引导我市科技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当前,锦州振兴发展的宏大场景已全面展开,更加迫切的需要科技创新解决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近期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速发动科技创新引擎,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锦州全面振兴的“最大增量”,为锦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锦州智慧!

  记者:请问王斌局长,近年来,我市在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哪些投入?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 斌: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让市教育局深刻认识到:推进信息化,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是教育工作抢占先机的重要抓手,是打造教育强市的一项重要保障,是实现锦州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必由之路。自2016年我市启动基础教育建设年活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通过市财政投入资金2亿余元,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地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基本满足了“三通”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以2019开展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按照教育部、工信部关于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的总要求,深入推进学校联网攻坚行动,重点改善基层学校网络环境,为125所农村学校解决了接入带宽不足100M的问题。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宽带接入率达100%,出口带宽100M以上学校达到100%,多媒体教室配备率达到了100%。同时我市利用市场换资金,一次性建成市级高水平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即锦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平台整合了国内多家著名教育IT企业的产品,提供了大量的名师课堂实录、名师微课资源及在线备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工具。还设置了在线辅导、在线考试及阅卷、质量分析、在线区域教研、在线督导评估等功能,为师生提供全面多样的优质教学和学习资源,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这个平台,是在市政府支持下完全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建设的。这种建设模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同时也能激励运营单位持续地维护、完善、更新平台,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

  记者:请问王斌局长,市教育局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及惠民利民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 斌:去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主要4项工作。一是:2020年疫情期间,为确保“离校不离教 停课不停学”,市政府优先投入,新建、改建直播教室31个,新增网络服务器59台,增加带宽50G,依托锦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开设“空中课堂”,通过“网上直播授课(或在线录播授课)+ 学科教师在线辅导答疑”的线上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同时,为保证线上教学一个孩子也不少,对边远农村405名因家庭困难无终端、无网络、无流量的学生,实施“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做到了全员在线学习一个学生不掉队,因此我市每天利用平台学习的学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截至学生返校复课前,市教育局通过锦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大数据整合优质资源课程1万余节,及时组织1.7万名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培训,精选全市503名教学名师录制课程1900余节,其中,300节优质课被“学习强国”辽宁平台采用,市教育局在线教学工作在省政府大会上介绍经验,受到省厅的两次表扬,我市线上教学做法入选辽宁省中小学线上教学经典案例。二是: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更便捷地服务群众,我们建成了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平台,并通过锦州通APP与市信息中心大数据进行对接,实现了入学条件自动审核,在便民利民的基础上,有效遏制了“择校”现象;三是:在锦州通APP上开设“中考服务”专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录取结果查询等服务功能,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四是: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市教育局投资建设初高中英语听说模拟考试与教学系统;注重信息化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和微课评选活动,广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记者:工业互联网现在作为工业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正在成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请问赵明副局长,我市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实现工业数字赋能情况如何?下一步有什么具体工作举措?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 明:经过努力,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新基建快速推进。到2020年底我市建成5G基站1123个,打通基站堵点245个,实现了市区主要场景5G信号连续覆盖;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锦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锦州市5G产业发展方案(2019-2022)》等系列文件;三是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建设。成功打造阳光能源“5G+智慧工厂”、天桥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锦州港“5G+智慧港口”等一批示范项目,培育汉拿电机、春光包装等一大批5G应用场景;四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阳光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认定为“2020年度辽宁省重点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第一批)”,是我市首个省级平台;五是两化深度融合。我市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到51户,其中:国家级贯标企业5户、省级15户,市级31户。

  下一步,我市将以数字锦州、智造强市建设为目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一是夯实基础,加快布局新基建。到“十四五”末期,建设5G基站5000个,实现全市5G网络全覆盖;推动辽宁华为(锦州)云计算中心二期建设,建设1至2个行业级、区域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50户“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二是数字赋能,助力“三篇大文章”。突出用数字经济为“三篇大文章”赋能增效。“老字号”重点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智能、高端、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原字号”重点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的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设备远程运维、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能力。“新字号”重点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赋能,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三是数字蝶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谋划建设一批技术水平先进、改造成效显著、示范作用明显的数字化转型项目,鼓励企业加快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引导企业建设管理数据化、应急主动化、设备智能化、服务精准化的5G智慧工厂;四是培育动能,加快平台体系建设。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区域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以省级平台“阳光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模板,重点打造汉拿电机、天桥新材料、万友机械等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记者: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产业技术创新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请问赵明副局长,市工信局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方面有哪些主要考虑?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 明:近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锦州市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政策措施》、《锦州市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等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342项新产品、新技术列入了辽宁省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到目前,全市拥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99户,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户,已初步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有效衔接的提档升级创新体系。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209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户。

  下一步,将建立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用技术创新升级“老字号”、挖潜“原字号”、壮大“新字号”。一方面是推进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推荐符合条件企业申报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做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推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完善运行架构,加大投入创新研发,加强创新功能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建设。同时,定期对现有技术中心进行综合评价,激励和促进企业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增强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一是积极组织申报省、市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项目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以新产品开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产品质量提升为重点,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重点提升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二是积极推进“专精特新”及新产品认定工作。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坚持创新驱动,促进全市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再有一点就是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组织企业对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华为研发中心、辽工大等域内外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推进委托开发、聘请专家、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组建股份制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对接合作和转移转化,使产学研合作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征集企业项目建设的技术需求同有关科研院校进行对接,为企业与科研院校搭建技术合作平台,鼓励校企深度合作。

  记者:请问宋志强主任,“数字锦州”建设成果有哪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信息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宋志强:近年来,锦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指示要求,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11月,在第2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我市凭借智慧政务建设的突出成绩被国家信息中心授予“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奖”。

  一是“数字锦州”基础支撑能力初步形成。建成国际T3+标准的华为辽宁大区(锦州)云计算中心并投入使用,云计算中心已成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数字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关键性支撑。建设全市电子政务一张网,接入2020个点位,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二是“数字锦州”政务云框架体系已建成。建成政务云平台,市直39个部门122个业务系统完成迁移上云,实现全市政务数据统一云化管理,有效解决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并依托政务云建成市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全市约3.5亿条数据资源,为疫情防控、不动产登记、治安维稳、入学管理等领域提供数据资源过亿条。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三是“数字锦州”政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全市一体化政务在线服务平台,通过“一网通办”总门户全面实现了一网受理、一网办理。建成“好差评”评价系统并实现市直部门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通“项目管家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问题申报、政策贷款等普惠性服务。目前,46145户企业已在平台注册登记,315个“企业面临的大烦恼”得到顺利解决,该服务作为全省样板在其他城市广泛推广。打造锦州通APP,开通12个领域154类5805项服务功能,目前注册用户已达128万人,已办理医保等缴费业务58.25万件,缴费金额达1.6亿余元,实现了政务服务“掌上办”,有效破解了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普遍反映的“办事难、办事烦”问题,让市民切实享受到了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建成“12345政务便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非紧急类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和投诉建议“一号受理”,保障及时处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

  四是“数字锦州”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汇聚了25个部门42个指挥调度系统,10万多路视频监控资源,形成城管、公安、应急、综治、120等多方力量高效联动工作机制。指挥中心建成以来,召开全市各类调度会议百余次,以“不见面”形式实现了全市疫情防控调度20余次,实现了2020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会商决策和统一指挥调度,跨越式提升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建成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全市共划分基础网格3967个,实现网格化管理“多网合一”和全域覆盖,为全市防疫、创城、民生服务等各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平台建成以来共上报案件7万余件,案件办结率达99.8%。

  五是“数字锦州”数据产业初具规模。依托华为云峰会,促成上海景域集团、必然云等27个大数据产业项目签约。同时,积极培育壮大锦州通APP产业生态圈,打造“锦州网上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辽西国际汽车交易博览会”等网上展会12次,累计促成销售汽车432辆,销售额约为5100万元,疫情期间为拉动区域内汽车、房产等消费,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

  记者:近年来,锦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请问宋志强主任,我市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是什么?下步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安排有哪些?

  市信息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宋志强:当前,锦州市处在全面建设“智慧锦州”的关键阶段,聚焦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补齐民生短板等重大任务,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锦州市作为辽宁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排头兵,紧紧围绕“数字中国”战略部署,深入落实“数字辽宁”“数字锦州”建设要求,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以智慧城市治理与便民惠企为主线,以优化智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为保障,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共享、城市大数据与智慧应用发展以及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锦州市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锦州市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文章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admin本文链接:https://sjdslt.com/post/0h808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访客 访客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